这位陕甘总督,身世传奇,五次被查,先后两次被判斩立决,却屡屡逃过死劫,最终还成为了大清的功臣,死后画像挂上了紫光阁,荣享高位。为何在关键时刻,乾隆皇帝总能宽恕他呢?其中的原因,值得探究。
他就是李侍尧,一位有着惊人家世背景的官员。李侍尧(?-1788年),字钦斋,清朝乾隆时期的重臣,汉军镶黄旗人,户部尚书李元亮之子,二等伯李永芳的四世孙。李永芳曾是明朝的将领,投降后金后,成为了满清的标杆人物。他与努尔哈赤的亲密关系,使得他在后金时期地位非凡。
李永芳原本是明朝的一名游击将领,负责守卫抚顺。万历四十六年(1618年),努尔哈赤进攻抚顺,李永芳选择了投降,并成为了第一位投降后金的明朝边将。为此,努尔哈赤十分看重他,授予他三等副将的职位,并将努尔哈赤的孙女嫁给他,形成了与后金王族的联姻。李永芳投降后金后,效忠满清,参加了许多重要战役,攻占了多个城市,并且拒绝了明朝辽东巡抚王化贞的招降。李永芳甚至被认为在满清的密谍网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。
有了李永芳这样显赫的祖辈,李侍尧从小便享有了优渥的官场资源。虽然他出身荫生,但依托家族背景,他的仕途如鱼得水。李侍尧从早期的章京做起,后任正蓝旗汉军副都统,再后来提拔为工部侍郎。乾隆二十一年(1756年),他升任为户部侍郎、两广总督,并被授予太子太保等职,成为了朝中重臣。乾隆帝对他十分器重,李侍尧的父亲李元亮也是户部尚书,他的家世背景可见一斑。
展开剩余69%李侍尧不仅人脉广泛,且极具才干。在两广总督任上,他展现出了自己精明强干的一面,特别是在管理地方事务和识人用人方面表现突出。他还曾兼任云贵总督,处理边民纠纷,获得了乾隆的专门嘉奖。然而,这样一位能力出众的官员,却在职务生涯中多次面临致命危机。
第一次发生在乾隆二十九年(1764年),当时李侍尧因举荐了贪污的右江镇总兵李星垣,而被牵连受罚,被降职并调回京城,署理工部尚书。第二次发生在乾隆四十五年(1780年),李侍尧因涉嫌贪污纵容营私而被判斩立决,后经乾隆宽恕,改为斩监候。次年,他被派往甘肃顶戴三品,立下赫赫战功,成为陕甘总督。此时的李侍尧不仅查处了甘肃的贪腐案件,还减免了大部分赋税,受到民众的赞誉。第三次则是在乾隆四十九年(1784年),广东盐商谭达元控告李侍尧在两广任内贪污,经过查证,乾隆帝最终决定免除其罪责。
第四次发生在甘肃的苏四十三起义平定之后,李侍尧未能及时平定起义,遭到福康安的指责。最终他被逮捕并被判斩立决,但乾隆再一次宽恕了他,改判为斩监侯,并于乾隆五十年(1785年)得以释放,重新任职。第五次是在台湾林爽文起义平定时,李侍尧调任为闽浙总督参与平叛。此时,李侍尧由于与其他官员发生矛盾,再次被批判徇私枉法,但他主动请罪,最终得到了乾隆的宽恕,依旧保留了伯爵头衔。
乾隆五十三年(1788年),李侍尧因战功显赫,被命令将画像悬挂在紫光阁,成为前二十的功臣。同年十月,他因病去世,乾隆皇帝为其谥号“恭毅”。李侍尧的历程,堪称清朝官场的一段传奇,他的命运也让人感叹不已。
乾隆为何对李侍尧屡次宽恕,给予特别的宠爱?这背后有两个原因。首先,李侍尧的能力无可挑剔。他虽身材不高,但却异常精明。在与部下的交谈中,他能够迅速看出一个人的能力和难易程度。尤其是对一些官员暗地里的不法行为,他也总是能够一清二楚地揭示出来,堪称“慧眼识人”。这种能耐,无疑是乾隆屡次宽容他的原因之一。
其次,李侍尧所面临的部分问题,其实只是官场上官员之间互相攻讦的常见现象,乾隆帝的处理方式通常是各打五十大板,然后冷藏一段时间,最后再给予宽恕。李侍尧能够在官场上存活多年,最终善终,显然不仅仅是因为他个人的才能,还与他深厚的家族背景密不可分。毕竟,作为“官四代”的李侍尧,背后有着足以左右乾隆决策的强大背景。这也许正是乾隆频繁宽恕他,最终让他走向功成名就的根本原因。
发布于:天津市科元网-科元网官网-正规手机股票配资论坛-江西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